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任南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学] 任南古玉鉴定法(任南著)

   关闭 [复制链接]
1081#
 楼主| 发表于 2011-3-4 16:42:00 | 只看该作者
8.缩:真土古玉器表层因水融蚀会导致玉体体积局部或整体变软呈减缩其减缩区多对应硬质残留和原质残留,硬质残留呈解理态如骸晶,而原质残留多呈岛状 ,减缩区分布现象的观察必须注意考虑玉体在土中的埋藏朝下方位或水融严重部位如裂处.玉器单薄与边缘和孔洞沁门处,减缩部位必有对应色与质的内质改变,缩部色变重的多存在明显界线与台阶且呈随型包裹态表(表土层干燥地水挠动质变,质变由内而外所至.).生坑态时吐灰区对应减缩区.整体水融减缩部分的光滑度明显高于其他位置呈包裹态壳状;土古玉器经盘摸,表层解理会出现团状回缩态(此现象盘前盘后的表象在显微镜下观察团状回缩态变化尤为明显),仿品表面缩的部分没有相对应的内质质变和对应的清晰边缘。
1082#
 楼主| 发表于 2011-3-5 17:05:00 | 只看该作者

400倍采图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083#
发表于 2011-3-9 14:27:00 | 只看该作者
玉会软!凌家滩的惊世发现证实玉不软沁色不入鉴定古玉理论 任南“古玉器十二字鉴真法”
1.净:因土古玉表泌出浆层的包裹,在玉体周身便会形成一层与外界土壤之间的隔膜物质呈壳状半透明紧裹状态且内质呈凝脂态有胶冻感,其表面浆层由如风干的白菜呈包裹态,浆壳表层反光呈散漫光,土古玉器在包裹态浆壳的保护下产生这种视觉净感,真土古多表现为虽有土浆却不显脏烂,玉器在土中必有阴阳方位,入色质变必有入门即玉不软沁色不入.浆层的厚度与方位有直接关系.一件玉器要根据因土中阴阳方位之故形成的表层信息来判断其成因和对应成因的应有状态是否符合工上自然态质变规律!而仿品则多呈现表层非解理态无紧缩感且脏、烂、模糊之状。
发掘出的凌家滩玉器给张敬国教授的印象就是石头,石头应该是硬的,但没想到第一次发掘出凌家滩玉器竟松软如泥 接触凌家滩前,已经和玉器打了十多年交道的张敬国教授还是第一次真正接触古代玉器。他告诉记者,当时玉给他的印象就是石头,石头应该是硬的,但没想到第一次发掘出凌家滩玉器竟松软如泥,这让他们感到措手不及。当时联络不像现在方便,而就在他们不知所措时,没想到原先软得像泥的玉器又变硬了。后来经过详细查阅资料才知道,因为玉器长时间埋藏地下,早已与周围泥土融为一体。后来变硬是与空气接触后的正常物理化学反应。 “最难忘的还有第一次是处理透闪石玉的遭遇”。张教授说,透闪石(鸡骨白)玉器发掘中不小心就会碰碎,每次发现透闪石玉,都小心翼翼将它们在微风中晾干后再包好拿回去清洗,但就是这样,第一次清洗时还是发生了意外。我们将粘满泥土的玉器拿到池塘边清洗,握在手里的一件透闪石玉器不停地向外冒气泡,接着感觉玉好像没了,拿出水一看,玉真的没了,全部成了糊状物,我们吓坏了。”这是玉吗?“我们又拿了一个到水里清洗,结果还是一样。后来经中科大研究实验分析,比较纯的透闪石和蛇纹石硬度高,含有杂质的硬度低易破碎。
1084#
 楼主| 发表于 2011-3-10 11:31:00 | 只看该作者
泛红山文化黑皮玉器 是否展示了红山文化期人类文明的一次倒退,造成了旧石器的再次轮回呢?
大英博物馆惊现黑皮器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03957_光影_1.jpg
1085#
发表于 2011-3-11 16:58:00 | 只看该作者
石头有“豆腐”态的,你相信吗? 世界无奇不有,只是我们买有认识到,难道我们没有看到的就一定不存在吗? 史前文明,我们没有没有确凿的证据,难道真的不存在吗? 任南“古玉器十二字鉴真法”
1.净:因土古玉表泌出浆层的包裹,在玉体周身便会形成一层与外界土壤之间的隔膜物质呈壳状半透明紧裹状态且内质呈凝脂态有胶冻感,其表面浆层由如风干的白菜呈包裹态,浆壳表层反光呈散漫光,土古玉器在包裹态浆壳的保护下产生这种视觉净感,真土古多表现为虽有土浆却不显脏烂,玉器在土中必有阴阳方位,入色质变必有入门即玉不软沁色不入.浆层的厚度与方位有直接关系.一件玉器要根据因土中阴阳方位之故形成的表层信息来判断其成因和对应成因的应有状态是否符合工上自然态质变规律!而仿品则多呈现表层非解理态无紧缩感且脏、烂、模糊之状。
2.熟:土古玉器整体因水.时间和地热、地压.地层的深度等物化的作用,外部物质顺晶格进入填充其间,折光律发生变化使玉器整体或因土中方位之故局部会变软而产生的一种质的变化多产生失色,失透与凝脂感,玉器整体呈现水充盈状态感由如煮熟的萝卜,经电子扫描测试,其含水量明显高于生玉。此特征要注意区分老料仿品,老料仿品表层状态无对应内质质变。
1086#
 楼主| 发表于 2011-3-16 11:14:00 | 只看该作者
400倍采集自然态质变次生(极度质变下周身包裹) 任意点采集图象非规律态呈紧裹状脉象解理(酸腐表层凸起呈规律态)
1087#
 楼主| 发表于 2011-3-21 10:58:00 | 只看该作者

qika赧献于任网智者

玉器的蚀孔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的看法:要根本地解决这个话题,首先要弄明白玉器蚀孔的“本质”是什么?只有懂得了“本质”,理解了它的机制,方能假以为依据,借以为判断。 岩石(在这里就玉器了)蚀孔——是由于岩石中含有“比岩石的主要矿物耐水土侵蚀差的其它杂质矿物”。因为这些杂质矿物相对更容易被溶蚀掉,所以岩石之上就会出现“蚀洞、孔、坑”。 注意:因为杂质矿物体在岩石中的“个体体形不同”、“相互关联程度及位置不同”,所以孔洞的形态各种各样。但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无论是什么杂质矿物,它都是以“结晶形态”存在于演示中的,可以是“单晶”也可以是相互关联的“单晶集群”。因此——1,孔洞的形态永远不会出现光滑的圆坑样式(呵呵,因为世界上没有圆的单晶);2,孔洞不一定必须是“口小肚子大”;3,也不是非的有“圆珠(它肯定是外来物,或有机或无机)”;4,杂质矿物在岩石体内可以有一万种分布方式(如:集群集团状、层状片状、细小或较大单晶散漫状等等)这要看它是哪种矿物,以及它的成岩环境、成岩条件是怎样的,所以“蚀孔”在玉器的表面形态万千,包括任南老师所说的相当一部分“自然态”。 再注意:“耐侵蚀”是个相对概念。倘若反过来——“杂质矿物”比“主要矿物”更耐侵蚀,呵呵,情况就反过来了:杂质矿物会凸出于岩石表面!我们会在玉器表面看到凸出的晶体!呵呵,这当然也包括看到蚀坑内的晶体(那是杂质中的主要矿物或“杂质中的杂质”)。 ——现在您对“自然态”有一部分明白了吧? 嗷!!请您再再注意:有一种极端情况——玉石中也存在着含有极易被溶解的“无机盐”或“近于无机盐”杂质矿物的可能。——其结果可想而知:即使是刚加工完成的玉器,水洗、把玩不久也会出现蚀痕!!所以,有“自然态”并不意味玉器一定经历了几千年,那要看它是什么玉!这也就是我们必须分辨玉种、玉质的重要所在。古人喜欢和田玉(并且非得白如截肪)就是因为它成分纯一、极少杂质、精刚内蕴、百年不蚀的原因!其它如:和田青玉、岫岩、南阳、蓝田之类虽比不上和田,但还耐用,故为寻常用或者葬用。它者如水晶之类坚顽材料,更因为加工、磨光的困难,器物成品在当时即为罕物,想必只有皇、王才有。 ————以上拙见,赧献于任网智者。 qika 发表于 2011-3-21 0:03:00
1088#
 楼主| 发表于 2011-3-23 16:45:00 | 只看该作者

表层白化呈立体感

1089#
 楼主| 发表于 2011-3-25 11:46:00 | 只看该作者
沁门由孔底渐变
1090#
 楼主| 发表于 2011-3-26 12:38:00 | 只看该作者
请对比400倍真伪(酸腐玛瑙与自然风化玛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5-3 23:06 , Processed in 0.06041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