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8000 年前玉髓玛瑙玦,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
图二:凌家滩文化玛瑙猪,安徽省凌家滩文化遗址出土
图三:夏家店玛瑙玉髓玦。
采访人 吴树(图右) 知名文化学者、作家。 受访人 张海青(图左) (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会员、 文物拍卖企业玉石器鉴定师) 吴 树:近几年,玛瑙制品在收藏市场逐渐升温,特别是古代玛瑙制品更成为收藏爱好者的热门藏品。据我所知,海青先生是一位资深民间文物鉴赏家,特别是在古玉器鉴定方面有着较为丰富的理论水平和实战经验,这几期文物鉴赏访谈,就古代玛瑙制品鉴定的若干问题想请教于您。 张海青:您客气,我们一起探讨吧。 吴 树:要鉴赏玛瑙制品,必须先对玛瑙的基本属性有个大概了解吧? 张海青:没错。市场上存在大量以“他山之石”或合成品假冒玛瑙制品的现象,了解玛瑙原石的基本属性,至少你不会将那些连玛瑙都不是的冒牌货买回家去。 玛瑙的主要成分是石英,也就是二氧化硅,是玉髓类矿物,摩氏硬度7,密度2.6-2.7克每立方厘米,地矿学上把玛瑙、玉髓称为半宝石,文物鉴赏家们将玛瑙归于广义玉器。那样归类不是没道理,因为在我国8000多年的玉文化历史进程中 ,玛瑙的开采、制器、使用,和玉器都是同一时期出现,也一直是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人对它的喜好不逊于玉。 吴 树:你所说的属性都必须做一些测试,作为普通收藏爱好者来说,去市场交易时不可能带着仪器走,只能凭肉眼去看,在这方面您有什么经验之谈吗? 张海青:假玛瑙目前主要有两类,一是用其它石头染色,二是人工合成品。辨别玛瑙原料真伪,主要从三方面看: 1.看颜色:真玛瑙光色鲜亮,纹路自然,色带明显。假的则相反,光色黯淡呆板,纹路人工痕迹明显; 2. 测硬度:取一块有棱角的玉石或紫砂碎片对玛瑙器进行刻划,真玛瑙硬度高,不会留下刻划痕迹,用它石冒充的“假玛瑙”则会留痕。值得注意的是,人工合成品有的硬度很高,也不留痕迹,那就用看色等手段进一步甄别; 3.手掂:由于玛瑙的硬度大,再小的器物,放在手里都显得压手,“假玛瑙”则显轻。 吴 树:您刚才说了两个概念,一为玛瑙,一为玉髓,有些初涉收藏的朋友对两者容易混为一谈,有什么高招作以辨别? 张海青:市场上的确有不少人会将玛瑙与玉髓混淆,但是只要了解相关知识后就很容易辨别,尽管玉髓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硅,但内部结构却有区别,玉髓属于含水石英的隐性晶体,这一点与水晶更为接近,而玛瑙却是脱水二氧化硅的胶凝体,故玉髓的通透感与纯净感比玛瑙强很多,据此鉴别一般不会错。 吴 树:能简单介绍一下玛瑙的种类吗? 张海青:古语云:“千种玛瑙万种玉”,说全了很难。按颜色、质地和纹路,民间通常见到的古代玛瑙制品的种类有:白玛瑙、各色系玛瑙,水草玛瑙、南红玛瑙、鸡肝玛瑙、缟红玛瑙,缠丝玛瑙等。 吴 树:难怪这些品种连新工艺品都在被市场热炒。好了,简单掌握了玛瑙的基本属性后,接下来我们聊聊古代玛瑙制品吧。在我们国家,玛瑙制品的历史从哪个时间段算起? 张海青:据目前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玛瑙玉髓制品,是8000多年前的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兴隆洼文化时期的一枚白色玉髓玦饰(图一),清末吴大澂把“如环而缺”的C字型玉器称为玦,20世纪考古学界依然沿用了玦饰这一名称。 往后,7600年前的查海遗址中出土了用玛瑙打制的刮削器。由此可见在我们史前玉器文化历史进程中,玛瑙制品和其他广义玉器的制作使用过程基本上处于同步状态。 吴 树: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沿革、变迁过程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化,作为文化信息遗存的玛瑙器物在造型和工艺上一定也不断发生变化,掌握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也是鉴别古文物的重要手段,请您分段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内容好吗? 张海青:好的。我国史前文化大致分成南北两部分,北方以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为主,南方以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为主。 北方玛瑙制品主要有早期的的玛瑙箭镞,玛瑙玦,玛瑙环。 南方马家浜文化遗址出土数量较多的玛瑙璜、玉髓玦饰和少量的玛瑙镯;南京北阴阳营文化遗址出土的玉髓、玛瑙制品有20余件,器型以玛瑙玦和玛瑙璜为主;浙江良渚文化遗址也曾出土少量玉髓管;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过大量玛瑙制品,比较罕见的有圆雕玛瑙猪(图二)和玛瑙钺。 进入文明期之后,玛瑙制品较多集中在北方夏家店文化时期,以玛瑙玦(如图三)、玛瑙珠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