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人类是否曾经被毁灭、中国文化中是否出现过大断层先圣解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4-15 23:13: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洒家在2008-4-15 11:10:59的发言:
[em27][em27][em27]向一壶老师敬茶。

谢谢洒家前辈,给您敬茶.

 

[em27][em27][em27]
12#
发表于 2008-5-22 14:17:00 | 只看该作者
“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
 看净观熟知肥透,红山葬气有土香。孔坑缩次写沧桑过度包浆悟神光。 对红山古玉“神韵”的感觉,是要以一个人的艺术、美学、经验、各种知识的综合素质为基础的。是文化素养以及多年收藏知识的积累,才有了这种感悟“神韵”的能力。

有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个藏家,要感悟红山古玉的神韵,只要多看真品,多读书,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素养,功到自然成,终有一天在不知不觉间就会有了这种感悟“神韵”的本领。

                                                  任南“史前古玉十二字鉴真法” 

1、 净:因玉表浆层的包裹,在玉体上便会形成一层与外界土壤之间的隔膜物质,致使古玉产生这种视觉净感,真品红山玉多表现为虽有浆却不显脏烂的感觉,而仿品则都呈现脏、烂、模糊之感。

 2、 熟:熟为真品红山玉整体因地热、地压等物化的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质的变化,玉整体呈现水充盈状态,经电子扫描测试,其含水量明显高于生玉。此特征要注意区分老料仿品,老料仿品表层无自然态。 

3、 肥:真品红山玉显现的肥油状物质(解理)多存在于透闪石材质的玉器中,其表象与原材质有明显色差,其所处部位应与玉体存在明显凸起或凹陷,边缘清晰且带沟槽,立体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此种特征尤为明显,肥油状部位透光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而仿品多用含有白色油状物的钾长石或滑石仿制,其料质极软。

 4、 透:因地质原因,某些坑口的真品会呈现整体胶冻质的透光感,有些也表现为局部不规则斑块状透明,此种透明不是玻璃般的通透感。 

5葬:真品红山玉的葬香味,因其埋藏年代特别久远,故大多表现为相对单一的土香味,而年代越靠后的葬玉则有明显的墓葬味。浅土层器物因经地表水长期冲刷,其土香味则几乎散发尽,故难以嗅到,用老坑土熏蒸的仿品也 有其葬味,但此种仿品的葬香味与真品相比,存留时间短,易淡退。

 6、 孔:这里所说之“孔”专指目测不能观察到的细微孔洞。真品红山玉体上的自然态微孔孔型为不规则型或几何型,孔边沿部位会下陷或翘起。因孔洞内易积水,必导致土壤中物质色素顺孔而入聚积,久而久之,以洞为中心点,有色向四周晕散现象,形成沁色,玉质也会随晕散而产生质变,孔壁内多见支撑状晶簇,孔底也常见次生物或微小磁性铁珠附着。而带孔老料仿品其孔口边缘与玉表多处于同一水平面且孔口变形,且孔边缘显现为非自然态。

 7、 坑:坑需借助高倍立体电子显微镜观察,真品红山玉自然态坑边缘凹凸立体感强,如山峦起伏,有层次,其边缘多为下陷或上翘,坑内有坑,呈梯田状,边缘清晰,坑内与坑外相比,质变应明显,少数坑壁与坑底也有鸡爪状晶体。观其5平方毫米显微图象,即可显现对应材质质变形成的脉络,而非自然态坑无以上表象,且坑口边缘与玉体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

 8缩:真品红山玉表层因水融蚀会导致玉体体积局部或整体减缩且对应硬质残留,此种现象的观察必须注意考虑玉体在土中的埋藏方位,水融严重部位必存在局部减缩,减缩部位必有对应色与质的改变,整体水融减缩部分的光滑度明显高于其他位置;真品经盘摸,表层解理会出现团状回缩态(此现象盘前盘后的表象在显微镜下观察团状回缩态变化尤为明显) 

9、 次:真品红山玉的原材质自然态质变产生多种形态的凸起物。融合物及浅表多层错位开裂和非直线曲痕,次生物与玉体应存在明显界线和沟槽.次生物对应内质质变,在显微镜下所显现的颜色色彩斑斓,即使在一平方毫米的区域内也是如此,而仿品上的所谓次生则无根无沟槽,边缘模糊,周身包裹无天无地无层次.且凸起物附着在同一平面上。 

10、过:真品红山玉的“过”渡.必须注重其在土中的埋藏方位,处于土层最下端水浸蚀时间最长,故其质变最严重《玉软沁方入》,呈减缩态.质变与色变向上依次渐变呈包裹状。并少数伴有腐蚀质有机炭沁入《多呈周身同状态开口且边口色清晰》和硬质解理显现..而老料带沁仿品,无对应内外质变的方位感 ,观其表层沁蚀程度与内质质变不对应,表象的色和质变非渐变包裹状。 

11、浆:真品红山玉的浆层用手推摸其表面,有如同推干肥皂时的感觉,阻而不黏,而仿品推之则多为滑腻感,因为目前仿品多用注蜡法仿制浆层。真品浆层如同糖葫芦外面的糖壳,质密而透明,有些真品固化了的浆壳表层上还会产生自然皱褶和非直线性纹脉.且出浆对应质变沁残点。 

12、神:后人仿制古玉为的是牟利,在制作时由于没有怀着对神灵、祖先、图腾的那种特有的虔诚崇拜之情,因此,他们也就自然碾琢不出真品红山古玉所蕴藏的那种特有神韵


13#
发表于 2008-5-24 20:27:00 | 只看该作者
  末次冰期距今约12万年至1万年。在此期间,寒冷期和温暖期(或称间冰段)是交替出现的。由深海钻探的氧同位素记录提供了末次冰期气候变化的精确资料。资料表明在距今4万年至2.5万年左右曾是一个较温暖的间冰段。自距今2.4万年至1.4万年是寒冷期或称作末次冰期的高峰期。自距今1.3万年至距今1万年左右气温迅速回升。上述气温变化的趋势在世界各地是同步的
14#
发表于 2008-6-3 22:24:00 | 只看该作者
在距今5至6亿年前,地球上曾发生过一次持续时间长达1500万年的冰冻期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2-9 12:01: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405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467

摘  要:

据美国有关媒体报道,在距今5至6亿年前,地球上曾发生过一次持续时间长达1500万年的冰冻期。但与火星冰冻期不同的是,地球的温度后来又逐渐恢复正常,并重新焕发出以前的生机。[第一段]

15#
发表于 2008-6-3 22:25:00 | 只看该作者
史前冶炼技术
http://tech.QQ.com   2006年05月31日 16:06   腾讯论坛  

在冶炼技术方面,在南非的克莱克山坡,矿工们发现了几百个金属球,而这些球所处的地层据考证有大约28亿年的历史。环绕铁球的凹槽十分精致,制铁技术专家认为很难解释成是自然过程形成的i。1968年,考古学家Y.Druet和H.Salfati在法国的一个叫Saint-JeandeLivet的地方,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地层中发现了一根金属管i。1871年考古学家WilliamE.Dubois在美国伊利诺斯州(Illinois)的LawnRidge旁钻井时,在距地表114英尺深处发现了一枚类似于钱币的东西,据伊利诺斯州地质勘探局(IllinoisStateGeologicalSurvey)鉴定,其所处地层属于更新世(20~40万年前)i。1852年6月5日《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American)》以“过去时代的遗物(ARelicofaBygoneAge)”为题报道,在马萨诸塞州Dorchester地区6亿年前的前寒武纪岩石层中发现了金属花瓶,是一种呈锌白色的合金,经测定,含有大量的银成份i。1966年夏,美国地质勘探学家维吉尼亚*麦金泰尔博士在墨西哥鉴定了一批在麦阿科勒克出土的铁矛。起先估计这些铁矛的历史不到两万年。但测试结果表明是25万年i。竖立在印度新德里(NewDelhi)一座寺院里的、一根估计至少有4000多年历史的古代铁柱,至今没有任何生锈现象,磷、硫、风雨侵蚀对它都不起任何作用。

16#
发表于 2008-6-3 22:26:00 | 只看该作者
研究“史前大洪水”探秘史前人类文明
http://tech.QQ.com   2006年05月31日 16:32   中华涉外网  

有一位著名的英国民族学家,弗雷责.本杰明在考察了大量的民族历史传说后发现,几乎所有北半球民族的上古传说都有关于“大洪水”的传说。而且内容惊人的相似。使人在掩卷之余不禁自问:真的有“大洪水”吗?就象我们成语里说的:“沧海桑田”,所谓的上古的大洪水事件是一次巨大的、全球性的海浸事件!而连绵数月的雨水,只不过是伴随洪水的天气现象。只是在这场几乎毁灭了人类的大洪水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7#
发表于 2008-6-3 22:27:00 | 只看该作者
先,让我们看看《圣经》上是怎样说的:“在2月17日,天窗打开了,巨大的渊薮全部被冲溃。大雨伴着风暴持续了40个白天和40个黑夜”。而诺亚的方舟,也足足在水中漂流了40天,最后才搁浅在高山之巅。

公元前3500年前出版的苏美尔资料中这样写到:“那种情形恐怖得让人难以接受,风在空中可怕的呼叫者,大家都在拼命的逃跑,向山上逃去什么都不顾了。每个人都以为战争开始了......”在古文化研究中有一本很著名的古文书--《波波卡 - 吴夫》,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大洪水来了,天地变得一片漆黑,还有黑色的雨,不停的下。人们拼命的跑......但还是被灭绝了”

18#
发表于 2008-6-3 22:27:00 | 只看该作者

据说,古巴比伦的《季尔加米士史诗》是世界上现存史料中对大洪水记载最完整的,因为它是由从大洪水中幸免于难的人口述而成的。在他的记载里,洪水伴随着风暴,几乎在一夜之间淹没了大陆上所有的高山,只有居住在山上和逃到山上的人才得以生存。

让我们看看中国关于上古的这次大洪水的记载:

《山海经.海内篇》记载:“洪水滔天”“鲧窃息壤以湮洪水”

《孟子.滕文公》记载:“当饶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水逆行,泛滥于中国”

《淮南子.览冥训》曰:“望古之际,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炎而不灭,水泱泱而不息”

19#
发表于 2008-6-3 22:27:00 | 只看该作者

在各民族的传说中,有一些地方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首先,所有受到提醒的人,都是被预先告之并受命准备好了船只,在洪水来临的时候,依靠船只逃得了性命;而且都在最后使用飞鸟去探求究竟,并且都是在飞鸟衔来了新生的植物后,才离开了方舟。如,诺亚放飞了三次鸽子,直到鸽子衔回了橄榄枝。

其次,受到警告的人都是男女两人,并且都在劫难后开始了新的种族繁衍。如中国的伏曦兄妹;英伦群岛的比德和碧蓝;希腊的奥尼恩夫妇等等。

再有就是,大洪水的水位描写和时间描写,几乎完全一致。洪水都是淹没了平原、村庄、树木和矮小的丘陵。最后只有逃到了高山上的人才得以活命。持续时间可以统一在100到120天左右,也就是3到4个月之间。而高峰期都维持在40天左右。

还有也是最难以理解的就是,几乎都发生在北半球!集中在现在的赤道以北地区,而南半球很少听到类似的传说。

20#
发表于 2008-6-3 22:28:00 | 只看该作者

1922年,考古学家伦德纳.武力爵士,在波斯湾附近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考察时发现了一座掩埋在地下的苏美尔古吾饵城。在古城的遗址之下,发现了整整有2米多厚的黏土层。在这层沉积层之上是古城的遗址。对黏土层的分析表明,这层黏土属于洪水沉积后的淤土。也就是说,在人类的这个历史时期之前,曾经有过一场洪水,洪水的规模之大,足以摧毁旧的苏美尔文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1-16 09:37 , Processed in 0.06524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