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54|回复: 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鞍山地区发现史前大石龟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4-13 13:4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鞍山地区存在一个由石龙伴随、庞大的史前大石龟群……

详情请见:http://blog.sina.com.cn/zhangjwzhangjw

[upload=jpg]UploadFile/2008-4/20084131341448280.jpg[/upload]

0.jpg (45.93 KB, 下载次数: 0)

鞍山地区发现史前大石龟群

鞍山地区发现史前大石龟群
2#
发表于 2008-4-13 13:47:00 | 只看该作者

http://blog.sina.com.cn/zhangjwzhangjw鞍山地区史前大石龟群

岳明山

鳖、龟就是天鼋氏。古人在龟甲之上书记符号,所以天鼋氏可以看成一种表达天意的“纸”,一种通神的书记方式和载体。人们在大石龟群的龟甲之上刻划的符号实现和证实了人与天地之间的交通,并被合理的认为也是一种“甲骨文”或为“石甲文”。有人推恻这种书记方式的起始年代甚至远远早于结绳记事。结绳记事延续至今,如:可表达多种意义的项链。鳖肉的营养价值又很符合生殖崇拜时期人们对特殊营养的特殊需求,无论男人女人均可从鳖的血肉中汲取神力,故龟甲用以记事可以通天,食鳖者力大无比,因而鳖和龟是天、地、人之间无可替代的神。而龙则是鳖的一部分。可做个小试验,拿起任何一只鳖,朝天竖起,鳖头就会伸得老长作脱壳上天状,此时鳖尾则呈一钩,无一例外,此即无爪钩龙形象的由来之一。钩龙的头与鳖头更为相似,龙鬃是“戴胜冠”意为戴此物者会飞翔上天。身体光素的无爪钩龙是一个时代龙的最后形象,鳖属。称之为“天鼋氏龙”更贴切。生殖能力是由鼋动力推动的,太阳月亮的运行也是由鼋推动的,古人视鳖龟为天鼋氏,天鼋氏代表了天地人的意愿,因而古轩辕族群视天鼋氏为图腾。

3#
发表于 2008-4-13 13:48:00 | 只看该作者

鞍山地区存在一个由石龙伴随、庞大的史前大石龟群,它们均指向和占据标示生殖的地形位置,如,女生殖器形山体。这个石龟群就是被中国史前某氏族神化了的图腾《天鼋氏》。

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部落或者一个原始群落,图腾是无可替代的主要标志。在国内外的考古发现中,截止目前,批量的、大型的、背部布满原始符号的石龟,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唯一的。根据这些石龟的赋存环境及背负天文图和周围环绕大量石刻天文图的这一主要特点看,可以肯定地说这些石龟是我国史前某一族群的图腾。图腾之上刻划的符号也应看作是甲骨文的一种,或称之为“石龟背上的甲骨符号”,这种“甲骨符号”的存在说明这里曾经存在过“一个文化”。而鳖甲则不适用于刻制“甲骨符号”。天鼋氏应该是鳖与龟的“复合体”。自然界并不存在这种复合体,所以加工石质天鼋氏群用于彰显“一个文化”不失为古人的一个选择。这个选择可能是最初的也可能是唯一的。(鳖、龟以下简称龟)

对于天鼋氏,郭沫若释天鼋即轩辕,认为:黄帝轩辕氏,实为天鼋氏。《国语.周语下》说“我姬氏出自天鼋”,犹言出自黄帝。在民间,通常老百姓也认为黄帝族的图腾为天鼋即神龟。假设这些石龟就是所谓神龟天鼋氏,那么一些人又有了这样一些猜测,司马迁在《五帝本纪》中实际提出了黄帝族文化活动的两个地理范围,或者是文化活动影响到的两个地理范围。

4#
发表于 2008-4-13 13:48:00 | 只看该作者

1、“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逐鹿之阿。”指的是甘肃、湖南、河北、古匈奴及朝鲜半岛乃至古日本在内的东北亚地区。

2、“余尝西至空垌,北过逐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指的是中原地区

鞍山地区史前大石龟群是否就是所谓天鼋氏?如果是,那么五帝本纪中的第一个地理范围将涉及以辽东半岛为首的包括我国大东北在内的东北亚地区的一个广大地域。“一个文化”将是《泛太平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帝本纪》中的“故号黄帝”应该诞生在第一个地理范围的某地是可能的,如辽东半岛《析木》。而第二个地理范围指的是司马迁为找寻五帝踪迹做过调查研究的地理范围,但未果。

苏秉琦认为:“渤海即古人所谓“海”犹如“河”即今之黄河。“环渤海”即指、辽、滦、大小凌、海河、黄河等所注入之海,又指辽东、胶东、朝鲜三半岛甚至包括日本列岛在内的广大海域及其腹地。它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文化地位,即可统属在广义的中国北方,又可统属于中国面向太平洋的(环太平洋)重心位置,它是打开东北亚(包括中国大东北)的钥匙,又是连接东南沿海的龙头。”(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在这里,苏氏的环渤海说也指出了一个地理范围。这个地理范围与前述司马迁氏的第一个地理范围是不谋而合的。

5#
发表于 2008-4-13 13:48:00 | 只看该作者

《国语·周语下》又有这样说法:“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颛顼之所建也,帝喾受之。我姬氏出自天鼋及析木者,有建星及牵牛者。”其中天鼋、析木、建星(建星可能指的是天文图,黄历),此地所占者三,外加若干古墓葬。这些古墓葬占地面积庞大布局十分考究。如最壮观的古墓葬群当属《羊耳峪》。此地辟为鞍山市垃圾总场,鞍山市城市垃圾全部倾倒于此。据新华网 2002年5月31日消息:鞍山市废弃物处理中心羊耳峪垃圾场占地共45万平方米,(占古墓群环境的有效控制区主要部二分之一,笔者)填埋区容量为900万吨,按每日处理垃圾1200吨的设计规模,可使用20年。规模浩大。

“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颛顼之所建也,”据此:说法中的“北维”指辽东以北广大地域,自然“皆在”《北维》应该是包括以古《潦阳》地区为主和《析木》地区。这些古遗址起码应该“颛顼之所建也”。潦阳是千山古称,析木城镇东距海城市30公里。当然对古文理解角度各有不同,重要的是证据。证据说明《国语.周语下》的说法确有其事,而《国语.周语下》又提供了其事来头的线索,二者相承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和严肃性。并且如此庞大的文化遗址群远非颛顼一代人所为。是还是不是要看有还是没有。如果我们的理解并无大错那么我们提议本文提供的情况起码值得研究。我们再次呼吁政府,现场情况值得认真一看。

6#
发表于 2008-4-13 13:49:00 | 只看该作者

一、图片

析木城姑嫂石,古代东方《析》的地理坐标之一。研究者认为在大石龟文化背景下姑嫂石是古人为太阳和月亮建造的巢,即神龛、祖龛,亦即“轩辕”。现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半径为一百米。这等于说以往的调查只限于100米之内,否则调查者不会看不到百米之外山上存在日、月、天、地等大量的天文符号群及石龟、古墓、原大石棚等古文化遗存。

毛泽东认为“研究任何过程,如果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矛盾论、毛泽东)。”姑嫂石的分布是非主要矛盾,姑嫂石的文化属性是判定其文化性质主要矛盾。 

1.JPG

姑嫂石不是孤立存在的,姑嫂石既有它的普遍性又有它的特殊性,但是姑嫂石的普遍性寓于它的特殊性之中。姑嫂石文化的特殊性在于,析木城姑嫂石伴存规模庞大为数众多的古文化遗存给我们最终判定姑嫂石的文化属性提供了较完整的基本条件。认识《析木城》遗存特殊性的的方法是“实事求是,调查研究。”(毛泽东)并且“结论产生于调查的末尾而不是它的先头。”(毛泽东)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毛泽东)

7#
发表于 2008-4-13 13:49:00 | 只看该作者

2.JPG 

大石龟之一,海城地区析木城镇姑嫂石东约800米山岗之上,海拔170米,石龟体积2.9×1.4×1.4米,颈部、甲裙部有人工加工凿痕。背负日、月、星、方格等图,当地老百姓称其为“蛤蟆石”该石龟即天鼋氏之一。并伴存有原始符号标定的条状山石,老百姓称其为“石龙子”。该山即东方“析木”,析木东侧栅栏形山体平均海拔274、5米,为东方“析”。析之上有另一等大天鼋氏之二。某高地之上古墓为天极,天极西之某山即“析木城”。析木遗址总布局靠北、面西、朝南、向东,故“析”为东方。山海经卷十四“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东极、离瞀、日月所出,名曰析丹,东方曰析来风曰俊处东极以出入风。” 故东极的最后的标定点为“姑石”祭祀场。《析木》山体呈锥形,海拔200米,该山体四周均分布大量符号群,总分布面积约5平方公里,涵盖面积不计。析木地区分布此类石龟四座,较小者不计,姑嫂石各一,大石棚两座,古墓葬若干,被盗掘古墓若干。民间故事中升天者为“姑”故在上者为姑石(嫂石被毁)。等等。就此打住。

8#
发表于 2008-4-13 13:49:00 | 只看该作者

下图、方格与十字均为360×360毫米方格内图案已模糊

3.JPG 

大石龟符号群局部俯视图,占地36平方米,所在符号群总占地面积约2.5平方公里上图:

3.JPG 

 

5.JPG

9#
发表于 2008-4-13 13:49:00 | 只看该作者

上图:德国内布拉星盘,青铜时代,直径32厘米。据英国《卫报》报道,1999年在德国发现的“内布拉星盘”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星象图,被视为上世纪最伟大考古发现之一。以往人们对古代埃及、巴比伦乃至上古中国的天文学发达水平有所认识,但中欧地区却未能进入天文学史家们的视野。内布拉星象盘的发现及其所蕴藏的明确而又丰富的天文学内涵,宣告这一地区也是天文学起源的圣地之一。内布拉星盘将成为欧洲文明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下图:符号群之石龟背部之星图,龟体积2.9×1.4×1.4米,图中大圆直径70厘米,小半圆直径26厘米,及与照片相对应的石龟背部图案拓片,面积2.9×1.4米

左图;美国《国家地理》杂志1991年10月刊发的前哥伦布时期“印地安”文化专号中公布几幅轩辕黄帝族的历史文物,这幅《轩辕黄帝族酋长礼天祈年图》即为其中之一。该图,沿中线由下至上是由地到天,两枚彗星体为祭祀中“人祭”发生的两个飞向昆仑山天洞“窟窿”的灵魂,山海经卷十一、卷十二分别记录了两组人祭,被祭者一组是危与二负另一组是据比与王子夜。白色圆环是太阳内圆是月亮表示的是日全蚀并发生了五彩光。矩形表示昆仑山山体俯视图形,二十八宿和繁星表示昆仑山顶为“天上”。重叠的龟山和昆仑山,意为龟在天上为“天鼋”是为轩辕黄帝族的图腾。由外向里,外圈的动植物表现的是大地、山川、河流、四季、人们世代繁衍的这块土地。里为繁星点点的卵圆形天幕,表示由天洞窥视到的天幕,“灵山十巫”通天之“昆仑山窟窿”。沿中线由上向下看,是由天到地,说明黄帝族群人源于天上寅(银)河。前胸图案是昆仑虚十座古墓有等级的分布图应该是灵山十巫的归宿。全图由地到天,沿中线逻辑了一个原始族群“神”的理念。该图的主题是某巫祈祷日月交媾诞生了宇宙,形成了天、地、人三才及三者间的轮回关系。图中黑白主色调表现的是日蚀条件下的北方温带环境。本说明是用本图纸与实地反复对照后得到的基本体会。该图等于该文化的“先遣图和竣工图”图与工程比较,张冠张戴,李冠李戴,一个萝卜一个坑,十分清晰。除逻辑关系及某巫到底是谁等问题外,其基本结论没有任何讨论余地。

10#
发表于 2008-4-13 13:50:00 | 只看该作者

5.JPG

 二、说词

 鞍山市有多位历史研究者组成的队伍自上世纪末以来在鞍山东部山区的《巴坟沟》、海城东部山区的《析木城》为代表的两个地区共发现上述石龟两群数十位,它们的特点是分布范围广,占地面积大,数量大,地理环境特殊。体积由直径几十米至几十厘米不等,均背负原始符号,并由原始符号标定的条状山石“龙”及多类符号群伴存,占据原始祭祀场中央及相关山脉的山脊线之上。花冈片麻岩质。由于其文化符号中有大量的诸如天五、三才、明蓍策八等《易经》符号存在,更增加了这个石龟群的神秘色彩。由于它们承载了某种古文化,故可以认为鞍山地区存在一个承载着某种古文化的古石龟群。鉴于无类可比故还可以认为这些石龟就是我国史前某部族的图腾。同时,由于史无明确记载,所以可以认为这些大石龟图腾群产生于“史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13 18:41 , Processed in 0.06447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