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高翔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人类曾经被毁灭

[复制链接]
101#
 楼主| 发表于 2008-4-9 23:04:00 | 只看该作者

块岩石竟在36亿年以上。在以后的数次登月中,宇航员从月球表面带回的岩石年龄

不相等,有43亿年的,也有45亿年以上的。“阿波罗”11号飞船带回来的月表土壤

标本,据信历史已达46亿年。这正是太阳系刚刚形成之际的年龄。按理说,这样古

老的岩石本来不应该出现在月球的表面。不可思议的是,月球月海的土壤,明显比

它周围的岩石年龄要大得多,大约年长1亿多年。

    如果说现在探测鉴定年龄的方法有错误,那么,这种错误不论是对地球还是月

球都是一样的,不应该有如此大的差别。难道说美国宇航员只带回了一些极个别的

标本吗?事实证明并非如此,原苏联的无人月球探测器也获得了与美国相同的结论。

    惊奇还不止以上这些。我们将月表岩石用“钾—氩测定法”测定后发现,有的

月表岩石竟然达70亿年。在“阿波罗”12号飞船带回来的岩石中,有两块岩石的年

龄高达200亿年,而这200亿年相当于地球年龄的4倍。科学家认为,这是我们宇宙中

所发现的最古老的东西,因为我们现在所知宇宙的年龄其上限也不超过200亿年。那

也就是说,月球不但比地球、太阳更古老,它几乎与宇宙同龄,这太不可思议了!

即使是从最保守的年代估计,月球也有50亿—100亿年的历史。这个年龄说明,月球

根本不是太阳系里的东西,自然它也不会与地球同源了。

    如此一来,真是太有意思了,在宇宙的某一个角落里,形成了一颗十分独特的

小天体,它不知穿越了几亿个恒星系,拜会过数也数不清的各类天体,在茫茫的宇

宙中寻找着自己的意中郎君。也不知经过了多少亿年的时光,月球才来到了我们的

太阳系,一眼就看上了蓝色的“情哥哥”,竟然自愿留了下来,结束了它漂泊不定

的生活。的确,在漫长的旅行中,月球没有被其他星系俘获真是个奇迹,而它心甘

情愿被地球俘获也是一个奇迹。

102#
 楼主| 发表于 2008-4-9 23:04:00 | 只看该作者

其次,是关于月球的物质构成问题。

    根据“阿波罗”带回的月表面岩石分析,构成地球和月球的物质并不太一样,

这与我们发现的“自相似”理论有出入。这种理论认为,宇宙中的所有物质,包括

天、地、人,构成它们的元素在种类和数量上几乎是一样的,并符合黄金分割比值

0.618。按照这一理论及月球是从地球太平洋所在地区分裂出去的假设,月球应该

是由与地球相似的物质构成的。然而,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月球与地球的物质构

成相去甚远。科学家在月表岩石中发现了6种地球上没有的矿物质。这些发现不但没

有成全“地球一月球”母子的假说,而且还彻底否定了地球和月球是同期由一个宇

宙尘埃团形成的同源假设。

    当三种假说都被否定之后,那么只留下一个问题了:月亮从何而来?我们不知

道,那些天文学家同样不知道。

    科学的使命就是探索未知和预言未知。然而,历史告诉我们,科学的预言并不

比巫师的预言更准确。以上的三种假设,曾经被当成科学的结论进入普通教育当中,

但这些假设本身又有多少科学性呢?当一个科学的预言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它并

不比巫师的错误预言更光彩。因此,面对预言和假设,大家有共同的权力,切不可

以一种假设,那怕是科学的假设去反对另外一种假设。

    月球起源的假设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而这些缺陷,目前科学本身又无法弥

补,故而产生了另外一种新的假设,即“月球一宇宙飞船”的假设。

    在宇宙的某一个区域里,居住着比我们地球文化不知高出多少倍的高级智慧生

命,他们出于某种目的,使用了某种技术,将一颗小行星的内部挖空,改造成一艘

巨大的宇宙飞船,经过漫长的岁月,穿越了无数星系,才来到了我们太阳系。

    这一假设可以解决许多现代科学目前无法解释的月球神秘现象。我们倾向于这

种假设,因为它与上古神话记载的事件有许多一致的地方,甚至双方可以互证。

103#
 楼主| 发表于 2008-4-9 23:06: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月球环形山之谜

 

    月球不但从起源上是一颗神秘的星球,而且它的表面结构也有许多令人不解之

处。

    每到夜间,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道道刺目的闪电掠过夜空,这就是流星。所谓

的流星,实际上就是宇宙空间中大大小小的存在物,它们大小不一,有的仅有一两

米,有的竟达十几公里,而且数量多得惊人,一不留神就会闯进行星的怀抱。这些

物质别看个头不大,但由于运动速度极快,因而破坏力极大,当它击向地面的时候,

往往会形成一个大大的深坑,我们称之为“星伤”。当然地球有大气层作为保护,

一般的不速之客都会在大气层里烧毁,陨击事件发生的并不多。但在没有大气层保

护的星球上,天外陨石的撞击事件就会成倍的提高,留下麻麻点点的陨击坑,大一

点的就叫做环形山。据科学家说,月球上的环形山就是这样形成的。

    大家知道,由于自转速度等原因,月球永远是一面向着地球,一面背对着地球。

历次宇宙飞船拍回的月表照片显示,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分配得极不平均。月球背面

的环形山,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而且月球上大多数山脉也分布在背面。月球

向着地球这一面,环形山出奇的少,而且山脉也不多,几大月海占据了相当大的面

积,而且月海平坦得像桌面,找不到一个环形山。这种地貌分配是自然形成的吗?

(见图七)

 

 

(图七)

[upload=jpg]UploadFile/2008-4/200849236446220.jpg[/upload]

0.jpg (13.62 KB, 下载次数: 0)

[转帖]人类曾经被毁灭

[转帖]人类曾经被毁灭
104#
 楼主| 发表于 2008-4-9 23:06:00 | 只看该作者

刚才我们说过,环形山就是陨石下击造成的“星伤”。月球的地貌明确告诉我

们:来自宇宙深处的陨石,都比较集中地击在月球的背面,而很少光顾月球的正面。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陨石在袭击月球之前还商量过吗?大家知道,月球有公转也有

自转,决不可能每次陨石都击在背面。考虑到月球的年龄——50亿年或60亿年,那

么,这种地貌分配就更加不可思议了。比如说月海,它是那样的平坦,丝毫没有被

撞击过的痕迹,难道说在五六十亿年的时间里,它都能安然躲过撞击?这是根本不

可能的。

    专家们认为,月球如果曾经穿行一条陨石带,由于自转的原因,那么来自哪一

个方面的陨石都基本相同,决不可能发生陨石集中袭击一面的现象。显然,月球的

这种地貌不是自然形成的。

    即使说到环形山,它也有许多令人不解的地方。如果环形山真是像人们认为的

那样,是由巨大陨石撞击后形成的,那么月球环形山本身的特点,就立即否定了这

一看法。

    1994年“SL9彗星撞击木星事件中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宇宙星空间的撞击,

能量大得惊人。“SL9”第一块碎片只有直径2000米,但它却造成了一个直径1000

公里的大火球,形成了一个近万公里的暗斑。按照一般道理,陨石对行星袭击造成

的破坏,与陨石的大小、速度成正比,大的陨石撞击后形成的陨石坑既深且大,小

陨石撞击后形成的坑既浅且小。但月球的环形山并没有按照这一道理出现,因为,

月球环形山,不论多大,可是深度几乎一致,大多数都在4ed公里之间,有些环形山

达到直径160公里以上,可深度只有23公里,与一个直径10公里左右的环形山几乎

一样。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说,撞击月球的陨石不论大小,力量都是一致的吗?可

这在自然界中是不可能的事。

105#
 楼主| 发表于 2008-4-9 23:07:00 | 只看该作者

科学家推测,一个能形成直径80——160公里环形山的陨石撞击月面,其能量相

当于几万亿吨TNT爆炸的当量,撞击月球的陨石会在月面上撞出一个深达几十公里的

深坑。甚至有的科学家认为,一个直径6公里以上的陨石,也会造成一个比直径大4

5倍的深坑。

    可奇怪的是,月球上没有一个陨石坑是按科学家的推测出现的。月面上最大的

环形山是加加林环形山,它的直径有280公里,可深度仅有6公里,一般直径200公里

的环形山,深度大约都在3——4公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科学家们迷茫不解。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与月球的体积相比,月球上的陨石坑大得出奇,比如,

加加林环形陨石山就是月球直径的113,而地球最大的陨石坑是地球直径的160

两相比较,月球的陨石坑让人不寒而栗。大家无法想象,以月球这么小的个头(指

月球体积与陨石坑相比),却承受了如此巨大的冲击力,而在冲击之下竟然没有破

碎,也没有改变轨道,真是一件天下奇闻。请不要忘记,陨石下击是在瞬间完成的,

联想起月球上200公里以上的陨石坑如此之多,如此之集中,那就更加让人不可捉摸

了。

    科学家面对如此分布的月球地貌,还有那些深度差不多的环形山,他们真的感

到无能为力了,以往的科学理论和各种各样的统计、计算统统失去了作用。

    “月球一宇宙飞船”的假设认为,月球奇怪的环形山,并非自然形成(虽然确

实无法形成类似的环形山),而是被智能生物改造而成的,它实际上是“月球一宇

宙飞船”最外面一层防护层。通过对月球密度的分析计算,他们认为,一颗较大的

陨石如果撞上这层防护层,只能形成一个最多不超过4公里的小坑。

    在无法科学解释月球环形山的情况下,这个解释恐怕是最合理的。

106#
 楼主| 发表于 2008-4-9 23:07: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  月球是中空体吗

 

    前面我们曾经引过屈原的《天问》,“顾菟在腹”一语问得奇怪,不知是屈原

才智过人、想象丰富,还是另有所本。由此可见,在2000多年以前,屈原就怀疑月

亮的中间是空的,否则不会问月亮:你腹中养个兔子干什么?

    1950年,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的月球研究权威人士威尔金斯博士,在其所著《我

们的月亮》一书中,直截了当地提出:月球是个中空的球体。在这本书的第十三章

中他写到:“有各种迹象向我们暗示,月面下有30——50公里的壳体。”同时他认

为:“肯定没有人想象月球居民会住在精心建造的,带有隧道的月球空洞中,月球

内部的空间,准是个妙不可言的世界,在寂静和黑暗中,无数结晶物散布在洞穴壁

上,像树枝一样分别延伸的空洞或直接通向月面或与月面的裂缝相连,这种奇景将

使最先踏上月球的人大为惊异。”19年以后,美国人首先登上了月球,但活动的区

域极为有限,未能发现月球内部伸向月表的洞穴。

    本世纪80年代,美国出版了一本名为《人类最大的冒险》的大型记录图册,收

集了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中7号—17号宇宙飞船拍摄的月球照片。一位名叫科诺

·凯恩奇的人,在研究这些照片时发现,“阿波罗”8号拍摄的一张月球背面照片明

显与其他照片不同,凯恩奇将照片中有疑义的地方用方框框起来,并对这些地方放

大。有一些看来不是自然物的东西呈现在月球火山口,这是否能够证明月球是中空

的呢?

    先把月球中空的假设放一放,看一看月球的实际情况,看一看究竟能得出什么

结论。

    在人类未登上月球之前,科学家们推测:月球岩石的密度可能略小于地球岩石

107#
 楼主| 发表于 2008-4-9 23:08:00 | 只看该作者

的密度。然而,“阿波罗”登月计划带回来的月表岩石密度却远远大于地球岩石。

实测表明,月表岩石的密度为每立方厘米3234克,而地球岩石的密度是每立

方厘米2728克,而且月球越往下,其密度甚至高得惊人。第一次登月的宇航

员,为了把一面美国国旗插入土中,历尽千辛,两个人轮流铲土,但也只能将旗杆

插入几厘米。后几次的宇航员是带着电钻到月球去的,但最多也只能打进75厘米,

如果在地球,则能毫不费力打进360厘米,可见,月球密度大得惊人。

    如果按照这一现象推测,月球的中心应该是一个由大密度物质组成的内核。这

样一来,月球的总质量就会比现在的计算大得多,相应的,其引力强度也要大一些,

考虑到月表离月中心比地表距地中心要近得多,再加上它的总质量,引力会比我们

想象的要大许多。可是,没想到月球的引力只有地表引力的16,好像月球引力与

其密度、质量无关一样。这说明了什么?这只能说明月球是一个巨大的空心球体。

    1969年,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首次登月中,在月表安放了“无源地震仪一

月震侦察测量器”,以后的几次登月活动都安放了这种仪器。这些仪器自动工作,

可以把测量到的数据传回地球,这样人类就可以直接掌握月球的震动情况。然而,

当第一次月球震动时,科学家却面面相觑了。

    “阿波罗”13号宇宙飞船在进入月球轨道的时候,宇航员用无线电遥控的方式,

让飞船的第三级火箭撞击月球,其能量相当于11TNT炸药爆炸的效果,地点选择在

距“阿波罗”12号安放的月震仪140公里处。然而,奇怪的是,这次人为制造的月震

竟持续了3个小时,月震的深度达3540公里,直到3小时20分钟后月震才渐渐消失。

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地震专家们惊愕不已,无法对这次月震为什么能持续如此长时间

作出科学的解释。

108#
 楼主| 发表于 2008-4-9 23:08:00 | 只看该作者

科学家不甘心这样的结论,又利用“阿波罗”14号的S4B上升段的火箭去撞击

月球,结果又引起了一场长达3小时的月震,深度还是3540公里。在此以后,又利

用“阿波罗”15号的火箭制造月震,震波传到了1100公里远的风暴洋,甚至达到弗

拉矛洛高原的月震仪。如果用同样的方法在地球上制造地震,震波只能传100公里,

也不会出现持续1小时之久的震动。

    让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如果我们以同等的力量去敲击两个悬空的金属球,一

个实心球,一个空心球。实心球会发出“嗡”的一响,震动很快就会停止,而空心

球不会这样,它“当”的一响后,震波沿着壳体会反复震荡,持续很长时间。科学

家面临的问题就与此相类似。通过数次人为制造的月震显示,月球内部的结构肯定

与地球不同,否则就不会发生类似的震动,从月球震动的特点来看,十分像空心球

体的震动,否则,一次小小的冲击决不会造成几小时的震动。因此,在这一事实面

前,就连最保守的科学家也认为,虽然不能由此得出月球内部完全是空洞的结论,

但至少它可以证明,月球内部存在着一些空洞。

    但以上这几次试验还不能得出最后的定论,因为光有月震的横波,并不能完全

说明问题,而人类在月球上安放的月震仪,距离又过分接近(因为月球永远有一面

背对着地球,不可能在背面安放月震仪,即使安放了,信号也传不回地球),因而,

测不到月球的纵波。如果,月球的确是中空的,那么,纵波不会通过月球中心,而

横波则会在月球壳体上反复震荡。科学家希望月球能发生一次较大的陨石撞击,通

过测量纵横月震波传播的时间差异,来证明月球内部是中空。幸运的是,这种概率

极低的事件竟然发生了。

    1972513,一颗较大的陨石撞击了月面,其能量相当于200TNT炸药爆炸

后的威力。参与“阿波罗”计划的科学家给这颗陨石起名为“巨象”。“巨象”造

成的巨大月震确实传到了月球的内部,如果月球是个实心球体,那么,这种震动应

109#
 楼主| 发表于 2008-4-9 23:10:00 | 只看该作者

该反复几次。但是,事实再一次让科学家失望了,“巨象”引起的震动传入月球内

部以后,就如同泥牛入海,全无消息。发生这种情况,只有一种可能:震动的纵波,

在传入月球内部后,被巨大的空间给“吃”掉了。

    以上的研究表明,月球很可能是个中空的球体。而大家清楚知道的是,按照宇

宙形成的理论自然形成的星球决不会是个空心球,否则,巨大的压力会把它压扁的,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卡尔·萨根博士认为,“自然形成的卫星,不应该存在内部空洞”,

这也是科学家们普遍一致的看法。

    在月球3540公里的壳体下部,存在一个巨大的空间。这个结论多么诱人,里

面究竟有什么?有像我们一样的智慧生物吗?他们靠什么来生存?他们也耕种土地

吗?他们为什么呆在里面?他们有电灯吗?

    月球如果真是内部空洞,那么,一切的科学解释就统统失去了作用,我们只能

承认“月球一宇宙飞船”的假说。

 

                        第四节  美国究竟知道什么

 

    1984年,美国前总统里根在总统就职演说中,曾对广大听众说过这样一句话:

“各位先生,未来的一切都写在《圣经》里。”里根总统的话,令全世界新闻媒体

大费猜测,他究竟指的是什么意思呢?有的人猜想,里根总统的话,可能与人类最

终命运的预言有关。值得注意的是,里根在当选总统后,曾三次在非一般场合,泄

露过他的某种担心。

    1985年,美国前总统里根,在会见前苏联国家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时曾提醒他:

“人类应该注意来自宇宙其他星球某种生物的突然威胁。”

    1987216,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召开的苏共中央全委会上,戈尔巴乔夫曾

证实说:“在日内瓦会议中,美国总统曾说过,如果地球遭到外星人的入侵,美国

和苏联就要联合起来反击类似的入侵……。”

110#
 楼主| 发表于 2008-4-9 23:10:00 | 只看该作者

1987921,在联合国大会第四十三届例会上,里根总统再一次提醒人们:

“有什么样的威胁比地球各民族的地外战争的威胁更可怕呢?”

    里根总统的这些话使人恐慌,毛骨悚然。决不能认为里根是信口开河,在联合

国的讲台上,他代表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代表着美国政府,背后支持他这些言论的,

是整个美国强大的空间技术。是什么东西使美国政府如此担忧呢?事实上,前苏联

作为第二个空间强国,也有许多类似的观点,戈尔巴乔夫在通报里根总统意见时,

并没有将其作为笑料,更没有加以否认,而是表示他认为当前还没有这个必要。也

就是说,戈尔巴乔夫知道的和里根总统一样多。

    1969年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之后,又先后实施过六次登月计划,但奇怪的是,

美国突然终止了登月计划,转而发展航天飞机。美国太空策略的巨大变化,使人迷

惑不解,既然人类对月球了解得如此之少,谜团又如此之多,为什么要终止登月计

划呢?很明显,美国终止登月计划,并不是从经济和技术这两个角度考虑的。终止

登月计划,与美国总统里根提醒人们注意太空人的入侵有什么联系呢?

    世界许多新闻媒体报道说,美国曾有意掩盖了一些登月资料。比如,有报道说,

在美国第一次登月时,曾拍下一幅照片,宇航员在月球表面发现二十几个类人的脚

印。所以世界上许多人认为,美国知道许多人们不知道的东西,这些东西又是什么

呢?从现在逐渐披露出来的消息看,美国终止登月计划很可能是迫不得已。

    世界上许多无线电爱好者,在美国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时,都知道这样一

件奇闻。当阿姆斯特朗处于月球轨道在与代号休斯顿的指挥中心联系时,突然吃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20 02:16 , Processed in 0.08170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